角色扮演源于心理剧,通常用在团体辅导方面,部分学者认为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教育情境中,而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角色的概念是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基础,在教学前,教师宜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个概念、认识不同的角色,并用角色的概念来思考本身及别人的行为。
角色扮演是透过对问题的描述、演示与讨论来处理问题。在教学情境中,部分学生担任角色扮演者,其他学生则担任旁观者。角色扮演者将自己置于别人的立场,试着和其他角色扮演者产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同理心、同情心、愤怒、感情等等情绪,这些情绪的内容、角色扮演者所说的话及行动,都是后来分析的内容。当角色扮演结束时,所有的学生参与讨论并作分析,以了解为什么剧中人会作如此决定,在剧中反抗的来源是什么,以及是否有其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参与者与观察者投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并期望由其中找出解决途径及对问题的新的理解,经由角色扮演,可以达到下列预期的目标:(1)探索学生本身及别人的感情;
(2)使学生对于本身的态度、价值、和知觉得到领悟;
(3)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技巧及适当的态度;
(4)用不同的方式来研讨学科。这些目标也是教师在使用这个模式时可强调的重点。
在运用这个模式时,教师若只是告诉学生要角色扮演,学生可能无从着手。因此,学者们建议教师采用下列的步骤:(1)从暖身活动中找出欲探讨的问题;
(2)角色的选择与分配、情境的布置;
(3)在安全、可信赖的情境中,让学生尽情演出;
(4)针对演出内容进行讨论与评量;
(5)藉着再演出,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6)依据讨论与演出结果,对于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情意领域的教学,教师若是运用控制与管理的方式教学,学生仍会抑制其感情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这个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宜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而在过程中,教师宜遵守下列的原则:(1)接受学生的感情、反应与建议,并不作评断;
(2)帮助学生探索问题的不同层面,认识不同的观点;
(3)藉着回溯、综合归纳学生的反应,使学生了解本身的观点与感情;
(4)强调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扮演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