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的带声调读音为:ā zhān tuó shí kū
【阿旃陀石窟】的无声调拼音为:a zhan tuo shi ku
【阿旃陀石窟】的大写拼音为:A ZHAN TUO SHI KU,简拼为:AZTSK ,首字母为:A ,首字拼音为:a
【阿旃陀石窟】的笔画分别为:7画、10画、7画、5画、13画,部首分别为:阝、方、阝、石、穴。
【阿旃陀石窟】分字拼音:阿的拼音 旃的拼音 陀的拼音 石的拼音 窟的拼音
【阿字】的本义为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旃字】的本义为赤色的曲柄旗。
【石字】的本义为即为岩石,后延伸至用石针治病。石是汉字部首之一,以“石”作意符的字大多与坚硬的物体有关,如:砖、矿、碉、碑、砚等。
【窟字】的本义为土穴。
古印度佛教艺术遗址。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背负文底耶山(温迪亚山脉),面临果瓦拉河(戈达瓦里河)。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直延续到7世纪中叶。现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从东到西长550米,全部开凿在离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除5窟(即第9、10、19、26、29窟)为供信徒礼拜的支提窟外,余皆为僧房。阿旃陀(ā zhān tuó)以其壁画艺术著称于世。由于洞窟开凿年代分属三个不同时期,所存16窟壁画亦呈现出三种不同风格。第9、10窟壁画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绘制于公元前后,以本生故事为主。佛教认为,佛陀是已入涅槃、彻底摆脱业报轮回的圣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如法轮、莲...